亲爱的读者们,今天我要带你们穿越时空,一起领略一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。没错,我要说的是《后出师表》!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,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,更彰显了他对蜀汉的无限忠诚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充满激情与智慧的篇章,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吧!

一、穿越时空的智慧

《后出师表》是诸葛亮在公元223年,刘备病逝后,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。在这篇奏章中,诸葛亮不仅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,还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无限忠诚。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传世之作的原文及翻译吧!

原文:

先帝深虑汉、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,故托臣以讨贼也。以先帝之明,量臣之才,固知臣伐贼,才弱敌强也。然不伐贼,王业亦亡。惟坐而待亡,孰与伐之?是故托臣而弗疑也。臣受命之日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思惟北征,宜先入南。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,并日而食;臣非不自惜也,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,故冒危难,以奉先帝之遗意也,而议者谓为非计。今贼适疲于西,又务于东,兵法乘劳,此进趋之时也。

翻译:

先帝深谋远虑,考虑到汉贼不能共存,王业不能偏安一隅,所以将讨伐贼寇的重任托付给我。凭借先帝的英明,衡量我的才能,固然知道我讨伐贼寇,才能弱于敌人,但如果不讨伐贼寇,王业也将灭亡。只有坐以待毙,哪比得上主动出击?因此,先帝将重任托付给我,没有丝毫怀疑。自从我接受命令的那一天起,我就夜不能寐,食不甘味。思考北伐之事,应该先征服南方。因此,五月渡过泸水,深入不毛之地,一日两餐;我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,只是考虑到王业不能在蜀都偏安,所以冒着危险,来完成先帝的遗愿。有人认为这不是明智之举。如今,敌人在西方疲惫不堪,又在东方忙碌,按照兵法,这是进攻的好时机。

二、忠诚的化身

《后出师表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,更彰显了他对蜀汉的无限忠诚。在这篇奏章中,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,以及对蜀汉的坚定信念。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振兴蜀汉的重任,即使面临重重困难,也要勇往直前。

原文:
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

翻译:

我原本是一个平民,在南阳耕种,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,不追求在诸侯之间出名。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,屈尊三次到我的茅庐中,向我咨询时事,我因此感激涕零,答应为先帝效命。后来,国家倾覆,我在败军之际接受重任,在危难之间奉命行事,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。

三、历史的见证

《后出师表》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文献,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,更是历史的见证。这篇奏章记录了蜀汉在三国时期的政治、军事状况,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
原文:

自臣到汉中,中间期年耳,然丧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合、邓铜等及曲长、屯将七十余人,突将、无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一千余人。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,非一州之所有;若复数年,则损三分之二也,当何以图敌?

翻译:

自从我到汉中,已经过去一年了,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合、邓铜等以及曲长、屯将七十余人,突将、无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一千余人,都相继去世。这些都是过去几十年